2025年9月17-19日,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。
作为全球化工行业年度盛会,本届展会以“向新而行·共谋新篇”为主题,吸引了来自全球600余家领军企业齐聚化工工程与装备展区,聚焦“智创工程,绿动未来”核心,集中展示高端装备、绿色工艺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最新突破。
前沿技术与装备密集亮相,重构化工生产范式
展区集中呈现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成果,从工艺设计到装备制造实现全方位升级:
智能化灌装系统:江苏尚纯推出的全流程自动化灌装解决方案,通过AI视觉识别与高精度计量技术,实现从开盖、灌装到旋盖的无人化操作,显著降低人工干预风险,已服务于中国石油、多氟多等头部企业。该系统联合常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“智能灌装技术中心”,推动技术迭代与行业标准制定。
高效节能浓缩技术:SDR高效节能浓缩机,颠覆性采用无蒸汽设计,蒸发每吨溶剂成本仅为传统设备的四分之一(30-50元),通过热泵精馏智能模块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,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并远销20余国。
超低温储运技术: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20m³超低温储罐,攻克-269℃温区设计制造难题,实现100%国产化,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,打破国外垄断。
磁力驱动泵创新:推出磁力驱动石化流程高温泥浆泵,突破传统磁力泵无法输送含固体颗粒介质的限制,通过三重动态密封技术将泄漏风险压缩至近零,成为氯碱、氢氟酸处理等高危场景首选。
展区深度响应《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5年版)》,集中展示符合“智能制造+绿色制造”双标准的技术装备:
氢能与碳捕集装备: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的荒煤气制乙二醇技术,通过合成气耦合工艺实现28.6亿立方米/年荒煤气高值转化,年减排CO₂达64.25万吨,能耗仅为国家标准一级水平的69%。霍尼韦尔、西门子等企业带来氢能储运系统与碳捕集模块化设备,助力化工园区构建零碳循环体系。
安全智防体系:针对新实施的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》,展区重点展示AI风险评估模型、VR安全培训系统等智能装备。例如,某企业研发的AI视觉监测系统可实时识别设备异常振动,预警准确率达98%,事故响应时间缩短70%。
生物基材料突破:盛通聚源推出国内首条5000吨/年生物基聚碳酸酯(PC)生产线,以植物源异山梨醇为原料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产品应用于汽车挡风玻璃、5G基站信号罩等高端领域。
展区特设“智能制造联合展台”,通过场景化演示展现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实践:
数字孪生与远程运维:中控技术、和利时等企业展示基于数字孪生的工厂全流程模拟系统,可实现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,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40%。霍尼韦尔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,集成边缘计算与机器学习,助力企业实现能耗优化与质量追溯。
微化工技术产业化:贵州微化科技的微通道反应器采用精密加工技术,特征尺寸达数百微米,显著强化传质传热效率,已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,产能提升3倍的同时减少溶剂消耗60%。欧世盛展示的实验室流动化学解决方案,通过DP系列双柱塞高压恒流泵实现反应参数精准控制,推动连续化生产技术落地。
智能传感与能效管理:柯力集团的工业物联网称重与传感系统,结合能效管理软件,帮助企业实现物料精准计量与能源消耗动态监控,某化工厂应用后节能率达25%-40%。
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深化
展区特别强化“山河四省一区”(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)联动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:
产业集群集体亮相:“中国钛谷”宝鸡、“中国阀门城”温州龙湾等22大产业集群以“国家名片”形式展示区域特色技术,如江西萍乡的高性能填料、江苏娄庄的耐腐蚀管件等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国际合作新突破:印尼驻沪领事馆组织采购团与中国企业对接,推动国产装备出口东南亚市场。某企业与印尼化工园区签署氢能装备合作协议,合同金额达1.2亿元。
本届展会通过技术创新、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,为全球化工行业提供了“智能化、绿色化、国际化”转型的全景解决方案。
正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在开幕式上所言:“化工工程与装备的革新,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条,为实现‘双碳’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刘女士
191 1895 2078
小晓有只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