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头条 展会 科技 产经 行业 生活 图片 视频 全国 手机版
文旅 汽车 房产 健康 文旅

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灵魂

来源:未知 作者:wangke 人气: 发布时间:2019-10-22
摘要:论坛上嘉宾为深圳非遗文化把脉,分享自己精彩的观点。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 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论坛现

论坛上嘉宾为深圳非遗文化把脉,分享自己精彩的观点。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

第二届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论坛现场。

【深圳商报讯】(记者 聂灿)10月21日下午,2019第二届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之重头戏——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论坛在深圳博物馆三楼多功能厅举行。百余位非遗业界专家、学者共聚一堂,共议如何让古老的非遗重新焕发出耀人的光彩与旺盛的生命力,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“人文湾区”建设。

2019第二届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周”论坛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,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(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)、深圳博物馆(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共同协办,深圳商报&读创承办。

深圳拥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

此次论坛以“文化传承·创新融合”为主题, 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宋俊华教授,著名作家、文化学者、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南翔,百度百科品牌经理容薇以及非遗传承人代表罗晓琳,与现场百余位非遗专家一起,围绕非遗的当代价值、对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意义、“人文湾区”“先行示范区”和“文旅融合”建设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。

据了解,截至2019年9月,深圳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59项,其中国家级7项、省级28项、市级24项,涉及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体育游艺与杂技、美术、技艺、医药、民俗等诸多方面。

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灵魂,传承非遗就是传承城市的“文化根脉”,为此,深圳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。

论坛现场,深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绍华在致辞中表示,多年来,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支持下,深圳深入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,按照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原则,推动非遗工作持续有效开展。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传承、传播工作有序开展,保护基地建设初见成效,资料收集与整理研究工作成果显著,部分非遗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发展。特别是2019年,深圳非遗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。加入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,全面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,组织举办两期“深圳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”,揭牌非遗文创中心,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加多场展会和论坛,获得许多重要奖项。

如今,深圳给予世人的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印象,其深厚的历史文化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被人们更深地了解,“人文深圳”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。

非遗面临新机遇和新方法

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,人的因素尤为重要。论坛现场,三位主讲嘉宾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。长期从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宋俊华教授带来主题为《大湾区非遗创新与深圳使命》的分享,介绍深圳面对共建人文湾区及先行示范区的要求,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创新;著名作家南翔的发言主题为《手上春秋》,通过发言带领大家走近手艺人,真实了解他们的巧手如何制作和传承非遗产品;容薇带来《百度百科:守望非遗,传承文明》的主题分享,让参与者了解在信息科技飞速发达的“互联网+非遗”时代,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方法。

主旨演讲结束后,多位专家继续围绕“人文湾区”“先行示范区”和“文旅融合”建设背景下的非遗保护等内容展开了一场对谈。

非遗传人代表、棉塑(肖氏)纯手工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罗晓琳表示,她有一个“棉塑的中国梦”,希望脚踏实地做好作品,用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理念打开思路,创作出更多反映这个时代力量的作品。

最后的观众互动问答环节同样热烈深入。专家、学者、传承人、非遗工作者、普通市民各方参与,共商深圳非遗文化的美好未来。

责任编辑:wangke
首页 | 头条 | 展会 | 科技 | 产经 | 行业 | 生活 | 图片 | 视频 | 全国